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7)06-113-02
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可有效监督、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收发、计量等每个环节,保障财产物资的完整安全,准时控制企业各种资源的用法,进而有效防止资产流失。健全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与时规范会计活动的每个行为和过程,当令发现并改正错弊,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确保各项经济业务与国家法律法规及统一会计规范规定相符。企业在打造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后,会计核算模式与管理环境发生了非常大变化,传统的内部控制规范由人作为主要责任体已转变为人与软件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过程。为了适应这类新的状况,企业便需要打造一套合适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规范,如此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置可以准时、准确、完整。
1、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内部控制形式发生了变化。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对会计信息的控制有非常大的不同。电算化会计工作步骤:原始凭证→授权批准→财务审核→对合格原始凭证进行凭证输入(制单)→电算化审核→计算机系统处置→账表输出。从步骤可以看出,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账务的集中化处置,除原始数据的采集、审核、编码、输入由会计职员操作外,经济业务的记录和加工、会计报表的生成和查看等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这种数据处置的集中性使手工条件下的一些控制手段,在计算机会计中没存在的必要,譬如编制凭证大全表、科目大全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进行平行登记,在会计电算化中因为核算程序的变化,这类控制已失去了其真的的意义,第二,手工会计中的一些平衡检查在会计电算化中将移入计算机系统内部,通过计算机程序体现出来,如记账凭证的借、贷平衡校验;账户中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的检查;各核算业务模块间数据的核对;报表数据的勾稽关系检查、会计衡等式的检查等。因此手工条件下行之有效的会计内部牵制规范,有部分在电算化条件下已很难发挥其用途。
2.内部控制过程存在风险。从内部控制管理过程来看,基于职责离别的实行不到位,电算化信息管理软件对于身份辨别与权限控制的困难程度有所增加,维护过程因此也存在肯定的风险。具体来看,企业会计处置达成信息化之后,财务职员在职位职责的分工方面并不清楚,信息管理软件中各种越权操作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同时,传统的签名或者是盖章处置被转换成为信息管理软件的授权文件或各种口令,而存放在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口令具备被别人窃取或破译的可能性,如此一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将存有较大的隐患,使企业面临机密泄露或会计数据丢失的重大风险。内部控制的成效与水平也将因此而大优惠扣。
3.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相对不足。在企业会计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当中,不一样的会计信息是以各种数据文件的方法被记录在磁性的存储介质当中,因此实质应用中,这类数据信息比较容易被篡改、增删、伪造或者是恶意地破坏,最后却一点改变的痕迹都没留下;同时,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所提供的包括取消、反过账、复核与反结账等功能,一般会使会计数据在经过处置之后愈加的灵活、可变,复核及登账后便可对有关的凭证与账簿内容进行直接性的修改;而结账之后则不可以够对该月的凭证与账簿进行修改或者是再输入,这样的情况下,凭证与账簿的管理与控制将基本失效。因此,因为系统控制方面数据保密性与安全性的不足,与软件功能的不适应性,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没办法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得到有效拓展。
2、在会计电算化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应采取的手段
基于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在现代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管理部门对于信息管理软件所输出的各种数据及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靠性不断提高,因此在推进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需要对信息管理软件的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考虑,突破传统独立反映与检查的内控模式,借助实时控制的基本思路,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法将内部控制功能嵌入到会计信息管理软件当中,使用统一的口径与方法来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规范。
1.第一企业应付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健全。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健全需要企业在内部打造起适合的?M织机构与职责分工体制,并通过部门的设置、职员的分工与职位的职责划分等,来形成内部的监督机制,以期在相互制约的基础上达成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电算化部门需要把职责分工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达成职权离别,有效地限制和准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除去设置各要点的核算职位外,还可将会计电算化职位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出纳职员、审核记帐、系统维护和数据剖析、档案管理等职位,同时要明确各职位的责任制。职位责任制的拟定主要明确每一个电算化职位的职责,督促员工准时保证工作的完成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保证工作水平、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员工的职位安排除考虑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外,还应该保证根据不相容业务相离别的原则,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可以由一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需要分别由几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同时规定系统开发职员和维护职员不可以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职员等。进行这种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量在电算化部门维持不相容职务(如业务授权、实行、保管和记录)的离别。内部控制的重点就是不相容职务的离别,如出纳职员不能兼任系统管理员,不能兼任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等。
2.对企业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健全。对于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需要企业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进行调整:第一,信息管理软件中数据的输入与输出需要经过必要的授权,在保证信息输入准确无误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控制方法对信息的输出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与管理;第二,企业需要对进出机房的职员进行全方位登记,并对日志性质的文件进行安全性的检查与评估;第三,加大计算机软、硬件与互联网系统安全的控制。会计部门需要针对计算机系统的特征,拟定适用于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系统维护管理规范。企业需要按期对系统的软件及硬件系统进行必要的检修与维护,并对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准确的记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有效的解决渠道,使会计电算化工作愈加迅速健康的进步。 3.加大会计业务步骤的内部控制。会计电算化代替手工记账后各单位要做到当天发生的业务,当天登记入账,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需要日清月结。要保证会计记账凭证的连续编号。要按规定程序编制记账凭证。期末要按规定时间准时结账。期末应准时生成打印输出会计报表,打印输出会计报表应预防本期还有未结账的凭证。在保证凭证账簿明确的条件下,计算机打印输出的凭证,账簿中表格线可适合降低。在当期所有记账凭证数据和明细分类账数据都存储在计算机内的状况下,总分类账可以从这类数据中产生,因此可以用“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替代当期总分类账。要按有关规定装订会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要灵活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综合剖析。
4.打造完善档案管理规范。达成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包含贮存在软盘、硬盘及光盘等介质上的会计数据和纸质形式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资料,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就看上去更为复杂。会计档案管理规范应包含:(1)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以计算机打印的纸质形式保存,保存的有关规定按《会议档案管理方法》的规定实行。(2)整套会计电算化系统文档视同会计文档保管,保管期限截止至该系统停止用或有重大修改后的三年。(3)妥善保管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介质或其他介质。(4)科学规定会计档案的有关权限。
5.加大内部审计控制规范。在会计电算化中,因为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需要。内部审计需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对会计资料按期进行审计,检查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置是不是正确,是不是遵照《中国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成本签字是不是符合公司内控规范、凭证附件是不是规范完整;(2)审察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询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置应准时调整;(3)监督数据保存方法的安全、合法性,预防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察,预防存在漏洞。
总之,企业应当加大会计信息化工作,并对其工作步骤进行有效控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方法打造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尽可能降低和消除人?椴僮菀蛩兀?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推行,看重信息管理软件在内部控制中有哪些用途。从而为单位财务管理、重大决策提供准确、准时的会计信息。